由于IT业务未来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针对行业数据中心设计出安全性高、高可靠、稳定运行、可持续增长的模式特点,将是数据处理中心建设重点和目标。
1、高增长性
在规划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以适应数据处理中心高增长性的特点∶ 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随着数据处理中心环境的变化,电力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都必需适应并满足这些要求。 将数据处理中心总进线开关和进线电缆容量适当留有冗余,未来扩展时成本很低即可实现线路扩容,扩容仅需要加内部相应设备即可,不再需要整改机房内电气线路及桥架等; 在对行业业务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预测今后5到10年内的容量密度。系统设计中须结合用户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功率估算方法以及供配电扩容方法。
2、高可用性
高可用性已成为了数据处理中心稳定运行的核心因素,作为支撑关键业务的数据处理中心,需要满足24×7×365的运行要求,达到99.9%的运行效率。在设计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增加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是指电源保护系统经过多少时间出现故障的平均小时数。可以通过增加系统中每个部件的可靠性和增加系统的冗余性两种途径来实现。 减少平均修复时间(MTTR)--其主旨是为了降低电源保护系统和市电电源同时现出故障的风险。
系统的冗余设计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将系统的单点故障降到最低,主要包括∶能源的冗余、设备的冗余、网络接入的冗余。
减少人为故障-—据统计,系统54%的宕机是人为故障造成的。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到减小系统复杂性;在项目实施中需做好竣工资料及技术培训工作。
减小UPS和关键负载之间的故障点--大多数导致关键负载宕机的故障一般发生在UPS和关键负载之间。在 UPS和关键负载之间存在多个断路器(单路径故障点)。
3、高整合性
建筑结构的整合-—随着数据处理中心负载的增加,基础空间可能会被机械和电力基础设施占用(包括发电机组、UPS系统、电池系统、静态开关等),因此系统设计中须提出优化的机房空间分割方法。主机房、各类业务机房、各类辅助用房的设计时应考虑装饰风格、操作台设计、设备布局的统一与协调。
管道桥架的整合--数据处理中心内涉及到管道桥架的系统较多,线路较复杂。因此,在严格遵守强、弱电线路管道桥架分开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管道桥架的统一规划,方便施工与排障。
能源系统的整合--在低压配电子系统、UPS子系统、空调子系统等能源系统的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各子系统及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整合性,建议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业务支撑平台的整合--建设一套高可靠、高可用性的支撑平台系统,采用逻辑隔离将各种应用区分开来。以生产业务系统应用为核心,同时满足安全保障、运维管理、配套服务相关系统对网络的应用。
4、高安全性
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障—-在建筑结构设计前,应对数据处理中心的外立面、承重、屋面防水、抗震/抗裂等级提出要求。同时,对易发生危险的系统(如UPS系统)应进行特殊考虑,如将UPS主机室与电池室进行分隔,并对UPS电池室采用实墙隔断,从建筑结构层面保证数据处理中心的运行安全;
能源系统的安全保障——数据处理中心内所有的能源支撑设备均需严格考虑接地与防雷系统,并在低压配电双输出系统中考虑采用负载同步控制器(LBS)防止关键负载设备的损坏;
技术上的安全保障--建设安防(闭路电视监控、防盗报警、电子巡更)、门禁(3层门禁管理体系). 消防(消防报警、消防灭火)、电气保护等子系统从多方面综合保证数据处理中心的安全;
运维管理的安全保障--利用数据处理中心的环境监控系统(PSMS)对机房内的温湿度、漏水、配电、UPS、空调、消防、安防等设备及子系统进行综合监控,实现实时的对机房环境运行参数进行监控。当环境运行参数发生重大异常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进行快速排障与维修。
5、可迁移性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可能需要对旧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扩容,并进行新中心的建设。这时,就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中心的搬迁工作。数据处理中心的共有特点是∶业务集中、数据集中、海量数据容量(至少TB 量级)、大业务量、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关键业务数据可用性高。由于业务24×7的连续性需求和客户数据的重要性,保证业务连续性是数据处理中心迁移的核心要求。
因此在设计规划时,应尽量考虑到搬迁时最小的风险、最短的停机时间。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模块化设计—-方便搬迁时设备的拆卸和搬迁统筹规划;设计的灵活性--灵活的设计使搬迁变得更加可行,也方便在新中心的灵活部署;提供宽大通畅的设备运输通道--保证搬迁时的物理条件,提高搬迁方案的可实施性。
6、可管理性
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机房管理和监控系统。所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智能化,可管 理的功能,同时采用先进的管理监控系统设备及软件,实现先进的集中管理监控, 实时监控、监测整个机房的运行状况,实时灯光、语音报警,实时事件记录,以迅速确定故障,提高的运行性能、可靠性,简化机房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从而 为网络中心机房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